为贯彻落实《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(2022-2024年)》,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,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制定本行动计划。
一、发展目标
到2024年,全市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,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动能显著壮大,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,实现规上工业企业“智改数转”全覆盖,成功创建国家“双千兆城市”、“5G+工业互联网”融合应用先导区。
“智改数转”成效进一步凸显。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,创建星级上云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;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0以上,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增幅。
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。建成覆盖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,打造5G+工业互联网场景化应用示范项目100个;新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,建设星火链网骨干节点,争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,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建高地。
数字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。打造全国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,突破工业互联网领域关键技术10项以上,工业软件、工业控制系统等供给能力显著增强。
数字产业生态进一步健全。引进培育100家以上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服务商,培育特色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、产业链协作平台10家以上;建立安全、可靠、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。
二、推进原则
总体设计、分步实施。按行业、分批次推进产业数字化诊断和改造,以点带链、以链带面,优先选择数字化基础好、转型需求迫切、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产业集群、行业、企业,梳理业务需求、制定转型任务清单,促进供需对接,编制转型路线图,全面有序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。
政府推动、市场主导。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,组织引导各级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专家资源,以开展“智改数转”诊断服务为切入口,深度挖掘“智改数转”业务需求,以市场需求换产业、换生态,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能动性。
示范引领、生态集聚。整合项目资金、人才支撑、金融服务等要素资源,按照企业、产业、生态逐步递进,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,分行业、分区域、分类别重点打造一批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标杆,总结典型经验和发展成效,形成示范带动。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,以数据链引领供应链,推动跨界融合和价值重塑,打造数字化平台,构建数字化生态。
三、实施路径
(一)推动龙头企业集成应用创新。“一企一策”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,创建灯塔工厂、未来工厂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、5G全连接工厂;开展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试点企业培育活动,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系统集成应用创新;推进智能制造示范标准,每年创建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、示范车间,打造一批可复制的“5G+工业互联网”样板工程和典型场景,形成全产业链、全制造流程、全生命周期管控的标杆示范。总结提炼“智改数转”经验做法,每年征集和遴选50个应用场景、50个实践案例,加大优秀方案和实践案例的宣传推广。到2024年底,打造市级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标杆示范企业200家以上;累计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4个、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30个、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00个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0家、5G全连接工厂2家;推广数字化优秀解决方案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300个;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%,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5%,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%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国资委、市财政局)
(二)推动中小型企业数字化普及应用。“一行一策”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“上云、上链、上平台”,推广应用低成本、快部署、易运维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;依托徐州市“智改数转”公共赋能平台,建设全市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资源库,制定发布“企业上云”产品目录;发挥徐工汉云、赛摩协同制造、徐工电商、乐筑科技等4家本地化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优势,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拓展服务领域,重点覆盖我市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能源化工、物流运输、工业电商、建筑施工等10多个特色优势行业,每年重点培育400家星级上云企业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通管办,各通信运营商)
(三)推动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化转型。“一园一策”推动产业园、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加快数字化转型,开展“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”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,支持备类产业园区将5G专用网络、企业内外网升级、公共云平台建设等纳入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范畴,建设数字化示范园区。以园区为主体,鼓励开展智能硬件和装备攻坚,分行业梳理智能硬件和装备供给短板,发展共享工厂、协同制造、柔性生产、众包众创、集采集销等新模式,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共享协作水平。支持企业研发智能制造设备,每年培育智能制造领域首台套重大装备2个以上;到2024年底,推广应用首台套装备3个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商务局,各通信运营商)
(四)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。“一链一策”推动重点行业产业链、供应链加快数字化升级,围绕高端工程机械、绿色生态食品加工、煤盐精细化工、节能环保材料及装备、集成电路、晶硅光伏等优势产业链条,支持“链主”企业、第三方平台机构等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产业链、供应链,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,基于平台开展协同采购、协同制造、协同配送等应用,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。支持“链主”企业推行数字化交付,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,培育数字化产业生态。到2024年底,建成省级重点产业链协作平台1个、市级重点产业链协作平台10个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科技局,各产业链牵头单位)
四、平台载体
(一)优化智能化数字化公共服务。组织数字化专业机构开展高质量“问诊”活动,拓展精准诊断途径方法,公开发布徐州市“智改数转”的“四清单一目录”:入库企业清单、业务痛点清单、场景需求清单、典型案例清单、服务机构优势资源目录,通过“智改数转”公共赋能平台开展多轮双向选择、实施诊断,精准组织资源深入企业一线的工位、产线、车间开展入驻式服务。鼓励引进优秀服务商,遴选建立全市“智改数转”生态资源池,实行诊断服务机构优胜劣汰,建立考核退出机制、表彰激励机制,动态开展优化、调整和增补。到2024年底,完成多轮次调研、分行业精准诊断,服务企业5000家以上;累计培育省级领军服务商10家、市级领军服务商40家,新增数字化技能人才岗位10000个以上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,徐工集团)
(二)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。深度融合优势主导产业特点,分类支持综合型、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和工业电商平台建设,每年创建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、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以上,推动各级各类平台汇聚工业大数据、工业APP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等赋能资源。推动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场景应用,每年打造多场景融合、多系统集成、多设备协同的应用项目5个。到2024年底,全市重点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超过50%,累计打造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以上,工业大数据典型应用场景1个,工业大数据产品和服务标杆企业3家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通管办,各通信运营商)
(三)推动工业软件集成应用。立足我市工业软件行业现状和产业基础,迅速补齐短板、形成特色优势,支持本地化软件企业聚焦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功能需求,开展工业软件技术攻关、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集成。推荐支持更多工业软件进入国家工业软件供给能力清单,鼓励制造业企业运用目录和清单内软件产品开展“智改数转”。到2024年底,累计突破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1项,支持6项以上工业软件研发应用,推广400个以上工业APP,形成1个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工业软件知名品牌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)
(四)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。强力推进规划站址落地、疑难站址督办、转供电加价整治,实现5G网络全覆盖。加快全光纤网络改造,建成覆盖重点产业聚集区的“双千兆”高速网络。组织制造业企业与网络运营商对接合作,支持5G企业专网、IPv6、工业无线等技术和新型设各部署应用,培育5G行业应用示范场景。优化全市数据中心布局,推动智能计算、边缘计算等新型算力供给。到2024年底,累计建成5G基站1.7万座,部署10G-PON端口数15万个,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服务企业累计超过1万家;实现数据中心机架总量超8000个,pue值降到1.28以下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、市发改委、市市场监管局、市通管办,各通信运营商)
(五)构建数字化安全体系。健全工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、信息通报、应急处置等制度,保障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。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网络,开展市级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与应急协同保障服务。到2024年底,累计培育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50家,实施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的重点企业20家,工业信息安全服务企业5家。(责任单位:市委网信办,市工信局、市通管办)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强化统筹推进。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开展全市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工作,负责分解任务、组织诊断、项目推进、资金奖补、考核评估等工作,分行业制定推进指南和实施细则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)
(二)加大政策支持。积极争取国家、省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,采取贷款贴息、有效投入补助等方式,支持工业企业“智改数转”。加强动态评价,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,实行“当年入库、优化安排、滚动调整”。各地要设立“智改数转”专项资金,形成政策叠加效应;贯彻落实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,引导企业更多享受税收优惠。(责任单位:市财政局、市税务局、市工信局)
(三)强化人才支撑。搭建“智改数转”人才智库平台,聚焦“高精尖缺”引进“智改数转”方向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。开展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人才培养试点,推进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培养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卓越工程师及优秀科技人才。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,组织“智改数转”企业外出参观学习,激发转型动力,提高转型能力。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制造业数字化人才公共实训基地,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。(责任单位:市委人才办,市教育局、市科技局、市人社局、市工信局)
(四)创新金融服务。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,开设“专精特新”、“智改数转”企业专项金融服务产品,推动投贷联动。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,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融协作创新。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、融资担保等方式开展“智改数转”,融资租赁和担保等费用可享受同等财政补助政策。(责任单位:市地方全融监管局、徐州银保监分局、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、市工信局、市财政局)
(五)实施跟踪监测。开展全市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监测工作,建立情况通报制度,定期反映各地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。邀请第三方咨询机构开展“智改数转”评估诊断,帮助解决行业转型遇到的共性问题。强化数据要素支撑,探索推动工业数据的采集、传输、加工、存储和共享,促进数据开放利用。(责任单位:市工信局)
(六)营造良好环境。组织行业龙头企业、科研院所、技术专家总结“智改数转”成果和经验,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精准化宣传推广对接,开展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县区行、进园区等活动,宣传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典型案例、解读相关政策,扩大示范带动效应。举办全市制造业“智改数转”专题论坛,打造专业化、高水平的“智改数转”交流合作平台。(责任单位:市委宣传部,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)